便携式颗粒度检测仪主要用于现场快速检测液体(如液压油、润滑油、冷却液等)中固体颗粒的大小和数量,其检测精度和稳定性易受操作、环境及维护等因素影响。使用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一、使用前准备
仪器状态检查
确认电源(电池 / 外接电源)电量充足,避免检测中突然断电导致数据丢失或仪器损坏;若用电池,长期闲置后需先充电激活。
检查仪器外观是否完好,取样接口、检测通道(如激光传感器窗口)有无破损、堵塞或污染,必要时用专用清洁工具(如无尘布、专用溶剂)擦拭。
提前校准:按仪器说明书定期用标准颗粒样品(如 NIST 溯源的标准液)校准,确保检测精度(尤其是颗粒尺寸和计数准确性),未校准的仪器禁止用于正式检测。
二、取样规范
避免污染
取样容器需专用(如清洁的玻璃或聚四氟乙烯瓶),使用前用被测液体冲洗 3 次以上,去除残留杂质;禁止用未经清洁的普通容器(如饮料瓶)。
取样工具(如取样管、接头)需与被测液体兼容(不发生化学反应),且提前用溶剂(如石油醚)清洁并干燥。
保证代表性
管道取样:选择湍流区域(远离阀门、弯头),取样前先排放管道内滞留液体(约 5-10 倍管路容积),确保样品新鲜。
油箱取样:插入深度为液面下 1/3 处,避免表层浮油或底部沉淀,取样时缓慢抽动取样器,减少气泡干扰。
取样量:按仪器要求取足量(通常 50-100mL),避免因样品不足导致检测中断或结果偏差。
三、检测过程控制
环境条件
避免在强振动(如泵体旁)、强电磁干扰(如电焊机附近)或粉尘密集区域使用,防止传感器信号紊乱。
控制温度:被测液体温度需接近仪器工作温度(通常 15-35℃),温差过大可能导致液体粘度变化,影响颗粒运动轨迹,检测前可将样品静置至室温。
操作细节
连接取样管时确保密封,避免空气进入形成气泡(气泡可能被误判为颗粒)。
按仪器说明书设置检测标准(如 ISO 4406、NAS 1638)和参数(如检测量程、重复次数),参数错误会直接导致数据无效。
检测中若出现异常(如读数波动大、报警),需暂停检测,排查是否因样品污染、仪器堵塞或传感器故障导致,排除后重新取样检测。
四、维护与存放
即时清洁
检测结束后,立即用专用溶剂(如无水乙醇、液压油专用清洁剂)冲洗检测通道和取样系统,去除残留液体(尤其是含蜡、高粘度液体),防止管路堵塞。
用无尘布擦拭仪器表面,避免指纹、油污残留。
定期维护
每月检查传感器窗口是否有划痕、污渍,必要时用专用镜头纸清洁;长期不用时,需定期通电(每月 1 次),防止电路受潮。
电池需单独存放于干燥处,避免短路或高温,每 3 个月充电 1 次以保持活性。
存放要求
存放于干燥、通风、无腐蚀性气体的环境(湿度≤60%,温度 5-40℃),避免阳光直射或靠近热源(如暖气)。
装箱时需固定好仪器,防止运输或存放过程中因碰撞损坏内部精密部件(如激光发射器、光电探测器)。
五、安全注意事项
检测易燃液体(如汽油、柴油)时,需远离火源,确保仪器无电火花(选择防爆型仪器),操作人员需防静电(穿防静电服)。
接触有毒或腐蚀性液体(如切削液)时,需戴耐化学手套,避免直接接触皮肤;若液体泄漏,立即用专用吸附剂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禁止私自拆解仪器(尤其是传感器、电路模块),维修需由专业人员操作,避免损坏精密部件。
遵循以上注意事项可有效保证便携式颗粒度检测仪的检测准确性、延长使用寿命,同时降低操作风险。实际使用时需结合具体仪器型号的说明书,细化操作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