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计数器是用于检测液体或气体中悬浮颗粒数量及尺寸分布的精密仪器,广泛应用于液压油、航空燃料、纯净水等领域的污染度检测。其操作步骤需严格遵循规范,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以下是详细的操作步骤:
一、操作前准备
仪器检查
确认颗粒计数器外观完好,电源线、数据线连接牢固,无破损。
检查仪器显示屏、按键等功能部件是否正常响应,开机后进行自检(部分型号会自动完成光路校准、泵体测试等)。
查看配套耗材是否齐全:如取样瓶(需洁净、无颗粒污染)、连接管路(专用软管或金属管)、过滤膜(用于清洁校准)、标准颗粒液(用于定期校准验证)。
样品准备
取样前需明确样品类型(如液压油、水基液体等),选择匹配的检测模式(仪器通常预设不同介质的检测参数)。
取样过程需避免污染:使用专用取样工具,取样瓶需提前用样品冲洗 3 次以上,取样后密封保存,避免晃动或暴露在空气中过久。
若样品黏度较高(如润滑油),需提前按仪器要求进行预热或稀释(使用专用稀释液,避免引入额外颗粒)。
环境准备
操作环境需洁净(建议在洁净室或无尘工作台进行),避免空气中的灰尘干扰检测。
环境温度、湿度需符合仪器要求(通常温度 15-35℃,湿度≤85%),避免阳光直射或剧烈振动。
二、仪器操作流程
1. 开机与参数设置
接通电源,按下开机键,等待仪器启动(部分型号需预热 10-30 分钟,确保光路稳定)。
进入操作界面,根据样品类型选择检测标准(如 ISO 4406、NAS 1638 等污染度等级标准)、颗粒尺寸范围(如 1-100μm)、取样体积(通常设置为 10-50mL,根据样品洁净度调整)。
若需记录数据,连接电脑或插入存储设备(如 U 盘),设置数据保存格式(如 Excel、PDF)。
2. 管路连接与清洁
根据检测需求连接管路:若为 “瓶取样”,将进样管插入样品瓶,出样管接入废液收集瓶;若为 “在线检测”,需通过阀门连接至待测系统的取样口(确保管路无死体积,避免残留气泡)。
进行管路清洁:启动仪器的 “冲洗” 功能,用洁净的溶剂(如与样品兼容的油液或纯水)冲洗管路 2-3 次,直至检测到的颗粒数稳定在极低水平(表明管路无残留污染)。
3. 样品检测
将进样管插入样品瓶(注意管口避免接触瓶底或瓶壁,防止吸入沉淀颗粒或气泡),确保管路充满样品,无气泡(若有气泡,需重新排气:可轻敲管路或暂停后重新启动)。
按下 “开始检测” 键,仪器会自动启动内置泵体,抽取样品通过检测单元(通常基于光阻法或光散射法原理,颗粒通过时会遮挡光线,产生电信号,转化为颗粒尺寸和数量)。
检测过程中观察仪器运行状态:若出现 “流量异常”“气泡报警” 等提示,需立即停止检测,排查管路连接或样品状态后重新操作。
同一样品建议检测 3 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减少偶然误差)。
4. 数据记录与分析
检测完成后,仪器会显示颗粒数量(每毫升颗粒数)、尺寸分布(如 1-5μm、5-15μm 等区间的颗粒数)及对应的污染度等级(如 ISO 18/15/12)。
导出或打印检测报告,记录样品信息(名称、批次、取样时间)、仪器型号、检测参数等关键信息,便于追溯。
三、操作后处理
仪器清洁
检测结束后,用洁净溶剂冲洗管路 3-5 次,确保残留样品被彻底清除(尤其是检测腐蚀性或高黏度样品后,避免管路堵塞或腐蚀)。
关闭仪器电源,断开连接线,将管路、取样瓶等耗材分类收纳,污染耗材按规定处理(如废弃油液需倒入专用回收桶)。
日常维护
定期(如每周)用标准颗粒液校准仪器,验证检测精度;长期不用时,需每月开机运行一次,防止部件老化。
清洁仪器外壳时,用无尘布蘸少量酒精擦拭,避免液体渗入内部电路。
及时记录仪器使用情况(如检测次数、故障提示等),建立维护档案。
注意事项
避免在检测过程中触碰管路或晃动仪器,防止气泡产生或流量波动。
不同型号的颗粒计数器操作细节可能存在差异,需严格按照对应仪器的操作手册执行。
若检测结果异常(如颗粒数突然骤增),需排查样品污染、管路残留、仪器故障等原因,重新检测验证。
通过以上步骤,可确保颗粒计数器的检测结果准确可靠,为液体或气体的污染控制提供有效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