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释放值测定仪的测定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贯穿样品特性、仪器性能、操作过程及环境条件等多个环节。以下是具体影响因素及解析:
一、样品自身特性
黏度
影响原理:黏度越高,空气在样品中的扩散阻力越大,释放速度越慢,测定值偏高。
实例:高黏度润滑油的空气释放值通常高于低黏度油品。
温度
影响原理:温度升高会降低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加速空气释放,测定值偏低;反之,温度降低则测定值偏高。
控制要求:需严格按标准(如 ASTM D3427)控制试验温度(通常为 25℃或 50℃),偏差不超过 ±0.5℃。
杂质与添加剂
杂质:机械杂质(如金属颗粒、尘埃)会吸附空气形成稳定气泡,延长释放时间,测定值偏高。
添加剂:部分添加剂(如抗泡剂、分散剂)可能改变表面张力,抑制气泡破裂,影响空气释放效率。
样品老化程度
老化后的油品可能因氧化产生胶质或聚合物,增加黏度并稳定气泡,导致测定值升高。
二、仪器性能与参数
搅拌速度
影响原理:搅拌速度过快会引入更多空气,或导致气泡破碎过细而难以聚集释放;过慢则无法充分分散空气,均会使测定结果偏离真实值。
标准要求:通常需控制在(1000±100)r/min(如 GB/T 12579 标准)。
温度计精度
温度测量误差直接导致样品实际温度与设定值不符,影响空气溶解度及释放速率,需使用精度 ±0.1℃的温度计并定期校准。
容器与管路密封性
密封性差会导致外界空气渗入或内部气体泄漏,使测定值偏低或波动。
气泡导入方式
若采用气体通入法(如压缩空气),气体流量、压力及气泡大小需均匀稳定,否则会影响空气在样品中的分布和释放时间。
三、操作过程与方法
取样与样品处理
取样时若剧烈晃动或接触空气,会引入额外气泡;样品未充分静置脱气,残留气泡会使测定值偏高。
处理要求:取样应避免搅动,试验前需在规定温度下静置(如 30 分钟)。
试验步骤规范性
如计时起点错误(未在停止通气时立即计时)、观察释放终点不及时(气泡未完全消失即停止计时),均会导致测定值偏差。
仪器清洁度
容器内壁残留油污、 Previous 样品残渣或气泡核(如划痕),会影响气泡聚集和释放,需定期用溶剂(如丙酮)清洗并干燥。
四、环境与外界条件
实验室温湿度
环境温度波动会间接影响样品温度稳定性;湿度高时,水汽可能凝结在容器壁上,干扰气泡观察。
控制要求:实验室温度需保持在(23±5)℃,湿度≤60%。
大气压力
气压变化会影响气体溶解度(如高原地区气压低,空气释放速度可能加快),标准试验通常需在常压下进行,或对结果进行气压修正。
五、标准与方法差异
不同测试标准(如 ASTM D3427、ISO 9120、GB/T 12579)对仪器参数、试验温度、搅拌速度的规定可能存在差异,直接导致测定结果不可比。例如:
ASTM D3427 规定试验温度为 25℃,而部分行业标准可能采用 50℃,温度差异会使结果相差数倍。
六、人为因素
操作人员经验
新手可能对气泡终点判断(如 “残留气泡直径≤0.5mm”)存在主观误差,或未严格按规程控制温度、搅拌等参数。
数据记录与处理
读数误差(如秒表计时、体积刻度读取)、数据修约不规范(如未按标准保留小数位)会影响结果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