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污染物含量测定仪用于检测样品(如油品、水质、气体等)中的杂质或污染物总量,其测定原理包括重量法、光谱法、色谱法、电化学法等。不同仪器的操作注意事项虽有差异,但核心要点具有通用性。以下从样品处理、仪器操作、维护保养、安全规范等方面详细说明注意事项:
一、样品采集与预处理注意事项
1. 采样规范性
避免污染:采样容器需经酸洗、烘干或用甲醇 / 丙酮润洗,确保无杂质残留(如测定油品污染物时,避免金属容器与样品接触)。
代表性取样:液体样品需摇匀后取样(如油品需按 GB/T 4756 标准从不同深度采样),固体样品需粉碎、过筛后混合均匀。
防挥发 / 变质:易挥发样品(如含挥发性有机物)需密封冷藏,腐蚀性样品需用耐蚀容器(如聚四氟乙烯瓶)保存。
2. 样品前处理要点
过滤 / 消解:
重量法测定机械杂质时,需用定量滤纸或微孔滤膜(孔径匹配污染物粒径),过滤时避免外力搅动导致颗粒损失。
光谱法(如 ICP-OES 测金属污染物)需用硝酸、氢氟酸等酸液消解样品,消解过程需在通风橱中进行,避免暴沸。
稀释 / 定容:
样品浓度超出仪器检测范围时,需用优级纯溶剂(如超纯水、光谱纯硝酸)稀释,稀释倍数需精确计算(避免引入误差)。
二、仪器操作关键注意事项
1. 开机校准与参数设置
校准周期:
重量法仪器(如杂质过滤天平)需每日用标准砝码校准天平精度(误差≤0.1mg)。
光谱仪(如 UV-Vis)需用标准溶液(如邻苯二甲酸氢钾)校准波长准确度,每周检查基线稳定性。
参数优化:
色谱法测定有机物污染物时,需根据样品极性选择流动相(如反相 HPLC 用甲醇 - 水体系),柱温、流速需按标准方法(如 ASTM D7066)设置。
2. 测定过程控制
避免交叉污染:
更换样品时,需用溶剂清洗进样系统(如色谱仪进样针需用丙酮 / 甲醇清洗 3 次),防止前一样品残留。
电极法测定时,电极表面需用去离子水冲洗并吸干,避免溶液残留影响电位响应。
环境条件控制:
仪器需置于恒温恒湿实验室(温度 20±5℃,湿度≤60%),避免强光直射或振动(如光谱仪光路偏移会导致吸光度误差)。
三、不同测定原理仪器的特殊注意事项
1. 重量法仪器(如机械杂质测定仪)
滤膜 / 滤纸处理:
滤膜使用前需在马弗炉中灼烧(450℃,30 分钟)去除有机杂质,冷却后置于干燥器中平衡 30 分钟再称量。
过滤操作:
减压过滤时需控制真空度(避免流速过快导致颗粒穿透滤膜),过滤后用溶剂洗涤残渣 3~5 次,确保污染物完全截留。
2. 光谱法仪器(如红外测油仪)
样品透明度:
测定油类污染物时,样品需经 0.45μm 滤膜过滤,若溶液浑浊需用离心机(3000rpm,10 分钟)去除悬浮物,避免散射光干扰吸光度测定。
比色皿维护:
红外法使用氯化钠或溴化钾比色皿,需避免接触水(易潮解),使用后用无水乙醇擦拭,存放于干燥器中。
3. 色谱 / 质谱法仪器(如 GC-MS 测有机污染物)
柱子维护:
气相色谱柱使用前需老化(按固定相最高使用温度程序升温),避免高沸点污染物残留;液相色谱柱需定期用 10% 异丙醇冲洗,防止蛋白或盐类沉积。
质谱离子源清洁:
测定高浓度污染物后,需用甲醇 - 水(50:50)超声清洗离子源锥孔,避免样品残留导致离子化效率下降。
四、维护保养与故障排查
1. 日常维护要点
耗材更换:
重量法仪器的滤膜、滤纸需按批次验收(称重误差≤0.5%),光谱仪的氘灯 / 钨灯需记录使用时间(通常寿命 2000 小时)。
电化学仪器的参比电极(如甘汞电极)需定期补充氯化钾溶液,确保液接界通畅。
仪器清洁:
进样系统(如自动进样器针座)需每周用棉签蘸取丙酮擦拭,防止样品结晶堵塞管路;光谱仪样品池需用稀硝酸浸泡后冲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