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操作前准备
仪器放置
将自动开口闪点测定仪置于平稳无震动的工作台面,远离明火和热源,建议距离大于 5 米。确保实验室通风良好,避免油蒸汽积聚。仪器需可靠接地,以防止静电或电击风险。
部件检查
检查电源连接是否稳固,点火系统(如点火针、火焰状态)和搅拌器是否正常运转。清洁样品杯(试杯)并干燥,确保无残留油迹或杂质,若有碳渣需用钢丝刷清理并烘干。
样品处理
若样品为固体或高粘度液体,需加热或稀释至流动状态。对于含水样品,需用脱水剂(如食盐、硫酸钠)处理至水分低于 0.1%。将样品注入试杯至刻度线:闪点≤210℃的样品液面距杯口 12mm,闪点>210℃的样品液面距杯口 18mm。
二、自动开口闪点测定仪参数设置与测试流程
参数设定
通过控制面板设置以下参数:
升温速率:通常默认 5℃/min,接近预计闪点时可调整为 4±1℃/min。
点火间隔:每隔 1℃或 2℃自动点火一次,具体按标准(如 ASTM D92 或 GB/T 3536)设置。
预闪值:若已知样品闪点,可设置低于预计值 10℃,以优化测试效率。
启动测试
将试杯平稳放入加热炉中心,确保接触良好。按下 “启动” 键,仪器自动升温并搅拌样品。接近预闪值时,系统开始自动点火尝试,火焰在液面上方 10-14mm 处水平移动,每次划过时间约 2-3 秒。
闪火识别与结果记录
仪器通过传感器自动检测闪火现象,首次出现蓝色火焰的瞬时温度即为开口闪点。结果将显示在屏幕上,并可通过打印或 USB 导出。测试结束后,仪器自动冷却并记录大气压值,部分型号可自动修正结果至标准大气压。
三、自动开口闪点测定仪测试后操作
清洁与维护
待仪器冷却后关闭电源,用溶剂(如石油醚)彻底清洗试杯并晾干,避免残留样品影响下次测试。检查点火电极是否有积碳,如有需用软布擦拭或更换。长期不使用时,应将仪器存放在干燥通风处,避免潮湿或腐蚀性环境。
数据管理
定期导出测试数据并备份,清理仪器存储空间以保持运行流畅。建议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全面校准,包括温度传感器、加热元件和点火系统,确保测量精度。
四、自动开口闪点测定仪安全注意事项
个人防护
操作时需佩戴耐高温手套、护目镜和防护服,避免直接接触高温部件或飞溅样品。
防火防爆
测试过程中严禁靠近电弧区域,避免油蒸汽与明火接触。低闪点样品需快速操作,减少挥发风险。使用丁烷气等燃料时,需确保气源连接牢固,防止泄漏。
异常处理
若仪器出现故障报警或异常升温,应立即停止测试,切断电源并联系专业维修人员。
五、标准与规范
不同行业可能采用不同标准,例如:
石油产品:GB/T 3536(克利夫兰开口杯法)适用于闪点>79℃的样品。
润滑油:GB/T 267(开口杯法)适用于深色石油产品,但部分行业已逐步采用 GB/T 3536。
操作时需严格遵循相关标准要求,确保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